在白血病、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中,调节性T细胞(Treg)作为一类具有关键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群体,其数量和功能状态与疾病进展、治疗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。然而,Treg在外周血中含量极低,仅占CD4⁺ T细胞的1%–5%,且血液肿瘤样本中常存在大量单核细胞干扰,传统检测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准确识别。
流式细胞术凭借多色荧光标记(如CD3/CD4/CD25/CD127)与Fc阻断技术的结合,可高效、特异地鉴定Treg细胞,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。
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中Treg的流式检测全流程,涵盖样本制备技巧、染色方案与圈门逻辑,助你破解血液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“调控密码”。
血液流动图
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是分离PBMC的金标准方法,可有效去除红细胞与粒细胞,保留高活性、高纯度的单核细胞群体,为后续流式检测奠定基础。
关键步骤:
样本稀释:推荐按1:1比例用PBS稀释全血,降低黏度、提高回收率;
液面铺层:将稀释后血液缓慢加于Ficoll液面上,保持界面清晰,避免混匀;
离心设置:400g、30分钟、20°C,升速1/降速0,⚠️注意:必须在常温下离心,防止血小板活化污染;
吸取白膜层:离心后从上至下依次为血浆、PBMC层、Ficoll、粒细胞、红细胞,小心吸取PBMC层;
洗涤去杂:使用PBS洗涤2次(500g → 300g,各10分钟),有效去除血小板与Ficoll残留;
细胞计数:重悬后调整细胞浓度至1×10⁶ cells/管,备用于后续流式检测
Ficoll分离PBMC过程图
本研究采用表面标志物组合进行Treg鉴定,推荐如下抗体组合与染色流程:
染色步骤:
先染死活染料 : 用1X PBS 缓冲液将PBMC制成1x106cells/ml 的悬液,离心,去除上清液;100uL含有 Live-Dead的PBS重悬细胞,染色30分钟。离心400g,5分钟,去除上清液。溶剂 FACS buffer洗一遍,离心,去除上清液。
Fc阻断 : 100ul FACS buffer重悬细胞,加入Fc抗体(按照说明书比例),冰浴10分钟。
表面染色:用1Xpbs清洗细胞,400g,5分钟;加入100ul FACS buffer重悬细胞,按1:100的比例加入CD4、CD8、CD3等表面抗体,避光,4°C,30分钟。(每个抗体均设置单染管,用于调节补偿,抗体配色表如抗体配色表所示。)
流式细胞仪上机 :染色结束后, 400g,5分钟室温离心,去上清;加入1ml FACS buffer洗涤细胞, 400g,5分钟,去上清;加入200ul FACS buffer重悬细胞,即可进行流式检测。
抗体配色表(推荐组合):
抗体配色表
顺利获得逻辑设门逐步筛选目标细胞群:
基于SSC-A和FSC-A圈出人外周血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群和单核细胞群等;
基于FSC-A和FSC-H圈出单细胞,去除粘连细胞;
基于SSC-A和CD45圈出白细胞;
在白细胞的基础上,基于CD3和CD19圈出T细胞;
在T细胞的基础上,基于CD4和CD8圈出CD4+和CD8+ T细胞;
在CD4+ T细胞的基础上,基于CD127和CD25圈出Treg细胞,其约占辅助T细胞的7.85%;基于CD38和HLA-DR,则分析出早期活化T细胞为19.4%;
CD3-CD19-的双阴性细胞群,既包含淋巴细胞群又包含单核细胞群,利用CD14/HLA-DR设门区分单核细胞、树突状细胞(DC)和粒细胞/NK细胞三类。粒细胞/NK群基于CD56/CD123圈出NK细胞 (60.2%)。
数据来源于Flowrepository:FR-FCM-Z8H9
1、血液新鲜程度是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,请尽量使用采集后24小时内的血液进行PBMC分离,粒细胞(Granulocytes) 在血液离体后随时间延长可能发生自发活化或分化,导致黏附性增强,与PBMC(外周血单个核细胞)共沉淀,污染PBMC层。
2、若后续进行PBMC细胞的分离培养,需使用肝素抗凝,而非EDTA抗凝,血小板易聚集,污染PBMC层;
3、 分离液使用时应始终保持室温(18℃-25℃),如室内温度较低,可将分离液预热。4℃或者是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离心,可能会导致白膜层中红细胞污染加重;
4、 把血液样本加入到Ficoll溶液以后,红细胞会向下自然沉降这是正常现象。
本文由深圳E世博(中国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整理撰写。我司专注于给予专业的临床前研究技术服务,涵盖动物模型构建、细胞及免疫学实验、分子检测、病理分析等多个领域。拥有标准化实验平台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,可为血液肿瘤及其他疾病方向的免疫研究给予可靠的技术支持。
顺利获得标准化PBMC分离流程、多色流式panel设计与逻辑圈门策略,可实现对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稀有Treg细胞的高效、精准检测,为免疫状态评估与治疗策略制定给予可靠依据。
原创声明:本文由深圳E世博(中国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整理,欢迎转发学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如有相关实验需求或技术合作,欢迎联系我们。
合作咨询